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发布时间:2014-04-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雪莲

 

读书 笔 记

书 名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作 者
 雷夫·艾斯奎斯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年8月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今天我读了“奇迹”第二章,雷夫的育人“六阶段”让我感到他作为一名教师的用心,他不只教孩子知识,还重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信任是基础,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与建材。”他注重的是孩子品格与毅力的培养,是孩子终其一生努力的目标。看完六阶段,很是惭愧,因为我们的很多种做法,让孩子停留在了品格发展的低层次:
首先是我们经常有意或无意的地伤害学生,比如,打骂体罚学生,大声吼叫学生,生气不上课,作业做不完就要受罚,可能还会告诉家长,后果会更惨等等,这都在提醒学生要乖,不要惹老师生气,否则就没好日子过了这种思想意识,让大部分的孩子的思想意识停留在第一阶段。
其次,我们经常会用物质激励的方式来刺激学生,如:为了让孩子对期中或期末考试引起足够重视,让他们更努力,作为班主任的我会经常说:“好好努力,若成绩考好了,咱们会有奖励!发个本子或给同学们照相,贴在咱班的宣传栏上。”现在想想真惭愧,这就是告诉孩子,自己完成作业,考试考好成绩,不是为了掌握所学的知识,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物质奖励。这种做法否认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的教育思想,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停留在第二阶段
再次,我们有时会利用老师的威力来让孩子讨好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心理需求。可是这种心理需求,在教室里往往成为了一种“讨好”!很典型的实例那就是“班主任效应”,班主任任哪个学科,那哪科的成绩就比较好,有的学生什么也不会,那班主任这科照样学的很棒,作业做的也格外的好。因为他们要在班主任那里留一个好印象,用成绩来讨好老师。早读课,老师一来,学生就卖力的读,你若有好脸,他会读的更卖力,你若出去了,教室里立马就没声了,该怎么玩的就怎么玩。有时我们也很头疼这样的问题,但又没有很好的办法,又不去加以正确的引导,这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停留在第三阶段。
我们很多做法以前总认为是正确的,是合理的,现在看来,其实都在制约着孩子的思想发展,并且我们也一直都在承受着这样教育的恶果:爱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力越来越差了,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借鉴雷夫的“六阶段”,多给孩子正确的思想导向,培养孩子一生收益的品格意志,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读者:沈雪莲                      2014 年 4 月 15 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