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学校在窗外
|
作 者
|
黄武雄
|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09-2-1
|
|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
|||
|
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作者探询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抽象与想象相互矛盾吗?”、“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教改发生了什么事?”。
|
|||
|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
|||
|
书中讲到,学校教育应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维生"、"互动"、"创造"是人存在的三个支架。先说"互动",是人与世界的互动,一个人若完全脱离世界,只能自己走向毁灭,我们必须与外界建立某种联系,得到某种认可,被需要,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而"维生"则是维持基本的生存,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教会学生相应的技能以维持生存。很多时候,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便成了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所以,黄先生提出,学校教育不仅仅在于维生,更在于创造。我们的教育应调动起孩子们探究未来世界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与外界的联结互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培养起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维能力。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种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窗内"和"窗外"已融二为一。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与个体经验相连,与真实世界联结,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生特质得以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
|||
|
读者: 吴彩萍 2014 年3 月 11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