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2-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莉莎

 读 书 笔 记

书 名  

《致青年教师》  

作 者  

吴非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1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这也造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种种顾虑。而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 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在书中,作者首先就将“教育常识”而非“教育问题”视为好教育的本体。为此,很多绑架在“教育问题”、“教育病”旗号上的社会病、个人病就被先行剖离出来了:如,有的教师不学无术,每到职评或晋级测评,什么都想占有,而且很多都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到了,这种破格获取利益的怪圈被认为是“教育病”,很多有志向的老师在不平衡愤愤不解。作者认定,“那全是社会病,不是教育病”,他接着劝慰说,“你如果陷入那样的怪圈,即使侥幸成功,以后也摆脱不了更大的精神压迫,除非一生不觉醒。”再如,一些热爱看书的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同事误会:要么认为你有鸿鹄之志,要么认为你迂腐不懂生计,缺乏生活情趣,这让人觉得孤独。作者用事实解答说,“尽可能的理解他们,当年初出茅庐,他们多是心雄万夫,只是岁月消磨了他们的意志,生活重负一点点地压低了他原有的精神高度。”  

作者将这些视为教育常识,继而将教育常识推而广之。如,“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再年轻的教师,只要像古代的老师一样讲学生称之为“弟子”——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甚至更简单一点——尊重一个普通人,你就会知道如何在每个环节里注意爱护学生,就不会埋怨说没有人教我怎么做。于是,教师得有这样的常识性认识: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不能再以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我们应邀想去拯救别人的灵魂,可能先得拯救自己,自己得爱憎分明人格高尚,好的价值观才能培养好的学生。  

读者:徐莉莎                         2014 2 14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