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发布时间:2013-1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钱红

 

读 书 笔 记

书 名
《我的教育理想》
作 者
朱永新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5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我心中理想的智育: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把“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面对个性,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等。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最近,详读了本书的第七章“我心中理想的智育”,对其中几句话颇有感触。“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过程的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个人认为:现在我们的教育十分注重知识,把很多很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为了考试,考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而忽略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好的大学就一定意味着好的将来吗?很明显无法划上等号,教育应该关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了解周围的世界,并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有尊严的活着,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而不是培养一些只会考试的机器。“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我的理解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思考他们如何学,从而来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同时,书中还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家庭环境相对薄弱的孩子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大学学习《教育学》的时候,就很喜欢“因材施教”这个词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学习书面知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发现孩子的优点,指引他朝着他更容易成功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作为老师,关心后进生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他们在文化课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一扇窗,所以,努力去发现孩子,尊重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读者: 钱 红                   2013 年 11 月 14 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