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教育》
《玫瑰与教育》的第一篇《小红花的背后》讲述的是我们低年级课堂常见的情景。低年级课堂,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常常通过发小红花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对小红花产生认同感,为了获得更多的小红花,学生会努力表现给老师看,可是正如文章开头,窦老从课堂发言的表象进而深思从而产生的担心一样,老师只一直关注了前面的学生而忽视了后面的学生。一节课这样、一天这样、一星期这样,长此下去,那些被忽视的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麻木的将不是学生的表情,更可能是学习兴趣的那根弦。课堂上,学生为了老师手中的小红花而“认真”,但这种“认真”往往只是表面的认真。也许当老师为安静的课堂而窃喜,内心感叹小红花作用的时候,教学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与作用,学生学习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努力,他们的学习带上了功利的目的。与此同时,老师的注意力也有限,不可能同时注意到全班所有表现好的同学,即使看到了,有时候也因种种原因不可能将小红花发至部分学生手中。长久积累下来,学生彻底失望以后可能会朝教师期许的反方向发展。
在我的班级里,我也常常使用小红花,但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成绩很优秀,但是在行为常规方面比较差,经常控制不住自己,但是我发现他好像是我们班唯一一个对小红花不感兴趣的学生,开始我以为是这个孩子早熟,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他并不是对小红花真的完全不在乎,他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表现经常被老师点名,可想而知,当然不可能得到小红花了,开始还想努力一下,但时间久了,发现始终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后他只有通过变本加厉的调皮来吸引老师的关注。这学期开学后,我开心的发现他也对小红花感兴趣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写字非常的好,作业认真而工整,经常受到表扬,获得小红花,慢慢的他也想其他同学一样想着来兑换小红花了。通过这件事,我想到的是,孩子是天真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去做扼杀学生天真的刽子手,我们要在想办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候更加重视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
正如窦桂梅老师感叹的:很多时候,看起来有力的做法,却在无形当中把对学生的伤害从皮肤深入到心脏。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扬,会对一些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评比,会在一些孩子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因此,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过早的将竞技原则引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
整篇文章有句话让我读罢深受感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