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读书体会
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她早年从事教育工作,40年代创立“探究—研讨”教学法,20年代后期开始多次访问中国。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她和布莱克伍德、布兰德韦恩合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文版。
什么叫“探究—研讨”教学法?
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探究”——是侧重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索,去探究教师为其提供的实物材料;“研讨”——则是在探究基础上,学生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疑惑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以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探究——研讨”法,兰本达是这样概括的:让儿童通过具体客观的现实来学习,让他们处理现实材料,控制,支配现实材料,而这些材料又是精心设计的,然后在小组里面分别谈出他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感性认识,集中起来形成极为丰满的完整的形象,然后再导致每个小组向前发展去解释他们在用现实材料作业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一个近乎真实的模型,这又引起他们去作出能被现实检验的假设。
简约之: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形成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概念上升到科学概念。如果说探究侧重于动手,那么研讨更侧重于动脑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该书的一些理念和对我们科学教学的启示。
一、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儿童获得终生受用的方式、方法。
“探究—研讨”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中学习科学,其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则在于通过对具体材料的探索、发现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科学教育,发展学生继续前进和有所创新的愿望,让他们学会一种程序,掌握一种工作方法,发展一种思想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启示一: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对现实材料进行探索
这实际上是探究—研讨的第一阶段——就是探究。即在开始上课时,先发给学生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现实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摆弄,操作,通过对这些具体的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
1、经历是发现意义的中心环节
兰本达等人认为,学生在校内外的许多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他们在学习时只是机械记忆语言符号,而不是从亲身体验或经历中获得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尽管这种学习也许对于某些考试是有作用的,但是却无益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要使学习对学生本身有意义,就应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或卷入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卷入和参与的结果。
在这里,“发现意义、领会意义”主要是指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其前提是“经历、卷入和参与”,即学生要达到对科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不是依靠教师讲授科学知识就能实现,而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探索,通过自身的主动建构来完成。
2、学生通过支配材料发现意义
为了使学生“发现意义、领会意义”,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可供探索的材料,使学生可以卷入、参与其中,在探索的基础上获得有关宇宙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他们以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和与客体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应体现以下要求:材料应和科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关;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材料应有多种的相互作用;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足够的材料;材料不应使人从心理上想出一些标新立异的活动。
启示二:探究式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科学教学需要给予学生研讨的机会。
在学生进行探究之后,要让学生发表他们探究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讲出各人不同的意见,对有怀疑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通过研讨把各个学生看到的、想到的集中起来,使大家对所要认识的事物了解得全面。由于辩论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就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概念上升到科学概念。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非正常数据。
启示三:科学教育应该注重交流总结及对经验的概括作用
四、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在“探究—研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与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使学生获得经验,得到发展。这体现了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主宰者、权威者向现代教育中倡导的促进者、支持者的转变。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思索,大胆探索,其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师的作用在于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这表现在: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启示四:教学过程应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过程
一点想法:
“探究——研讨”教学法十分重视儿童对概念的学习和形成,却忽视了儿童对原理的探究和学习。兰本达主张把“自然事物”等感性材料作为认识对象,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形成概念,她列举的大量教学实例都是以实际材料为学习内容的,这就产生了片面性。因为人们认识的形成并不全部来自直接经验,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人类获得进步的重要手段。“把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经验知识,或者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因为应用这种教学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而忽略其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