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丢失的耐心
范晓芬
我们班有一位貌似傻乎乎,其实骨子里很聪明的学生,对了,“大智若愚”一词我觉得就是用在他这类人身上的。瞧,他眼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总是一副睁不开的样子,而且总会朝着一个方向出神地咧着嘴傻傻地笑。你也看不清他在看着什么。可上课当你提到一个似乎把所有人都难倒的问题时,他会举手,然后站起来慢条斯理又含糊不清地回答。有时表达地语序颠倒,但你细细一琢磨,他说得不错,只是对于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词汇不丰富,表达能力欠佳而已。我暗暗地喜欢着这个学生。
可是后来发生的几件事,他真的令我欢喜让我讨厌。
就说那次上数学课“认识图形”。一番讨论过后,当我在黑板上揭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同时我在文字说明旁边也画上了相应的图形。可当我画完正方形刚回头时,就发现了一只高举的小手。他眯着眼,嘴巴永远留着一条能看见两颗门牙的缝。我好奇地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那正方形画得像长方形,那一条线长了一点。”他用手在自己眼前比划着。
“哦,”我马上反应过来,我笑着说,“张奕桁同学真会观察,你们发现了吗?”
“我也发现了!”
“是的,是长一点!”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暗自得意,“我们的眼睛有时也会欺骗我们呢?”(我觉得自己反应地真快,这时不正好让学生理解“错觉”一词吗?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机智啊!)
于是我在直尺上用粉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能清楚地看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一样长的线段,一条横着,一条竖着,然后问学生,哪一条看上去长一点。学生通过这么一比较,马上明白了:我们的眼睛有时还真会骗我们呢!
我又重新把那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当着学生面量了一遍,学生也都认同了四条边是相等的。我又趁机教育学生:有时不要光相信自己的眼睛,实践才能出真知等等。
正当我想继续往下讲时,他的小手又举起来了,我心情较好。问: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老师,我觉得还是竖着的那条线长。”
我笑眯眯地说:“让老师再量一遍你看看。”于是我又耐心地量了一遍。
“看清了吗?”
“还是那条长。”
“那你来量一量!”我有些不耐烦,但还是控制着。
他上来了,量了,下去了,不出声。
没办法,我又拿标着记号的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相同长度的线段:“哪条长?”
“一——样――长!”同学们都说.
可他还是倔强地指着黑板说:“那条长。”
“张奕桁!”我有些气极败坏,扯着嗓门大叫“你有没有看到我刚才在黑板上是怎么画的啊?不是一样长吗?你不是也来量过了吗?”
同学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这次我看清了,他眼里闪着泪花。他不再作声了。
我再也没有心情上下去了。心里一点都不是滋味。我让学生拿出纸、笔、尺自己画今天我们教学的三种图形,我则坐下批着家作。其实批得一点都没有心思。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我的思想一刻也停止不了。
反思:
反思:
首先,身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本职,我居然在学生有疑惑的时候这么缺少耐性。
也许,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也和我一样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宽容,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和负责的态度,当学生的思维稍一偏离“正轨”,便忧心忡忡地厉声喝住,强行用成人的习惯思维去“匡正”;学生的回答稍有小错,就急不可耐地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长此以往,我想,学生将会因怕犯错误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思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了。此时再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他们张扬个性、放飞思维,恐怕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
再有,教学机智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十分重要,它是一项基本功。但有时再高明的教者也会碰到一下子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一向自信的你也会觉得教学机智并不是呼之即出的。这真的需要学习。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课堂上的效果(包括教学机智的发挥)与老师的心情相关。心情好,耐心就好,可达顺畅淋漓的境地。心情糟,则无不磕绊,效果自受影响。刚开始的表现自己也觉得满意,可后来就发生了转变。学生莫名的坚持自然是发生逆转的外因,什么是内因呢?我想内因就是老师心理变化。从“我心情较好”--“我有些不耐烦”--“我有些气极败坏”,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教师失去了耐性,失去了“他眯着眼,嘴巴永远留着一条能看见两颗门牙的缝”这样的欣赏的眼光,失去了从思想到行为之间过渡的那层滤纸。什么发挥教学机智,捕捉生成资源,统统抛在了脑后,任糟糕的心情肆意地驱驾着自己的躯体。所以,永远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永远也不要对学生失去耐性,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去除一点糟、坏、旧,添加一点新、活、实,就可以创造每个人的教学传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课堂上的效果(包括教学机智的发挥)与老师的心情相关。心情好,耐心就好,可达顺畅淋漓的境地。心情糟,则无不磕绊,效果自受影响。刚开始的表现自己也觉得满意,可后来就发生了转变。学生莫名的坚持自然是发生逆转的外因,什么是内因呢?我想内因就是老师心理变化。从“我心情较好”--“我有些不耐烦”--“我有些气极败坏”,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教师失去了耐性,失去了“他眯着眼,嘴巴永远留着一条能看见两颗门牙的缝”这样的欣赏的眼光,失去了从思想到行为之间过渡的那层滤纸。什么发挥教学机智,捕捉生成资源,统统抛在了脑后,任糟糕的心情肆意地驱驾着自己的躯体。所以,永远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永远也不要对学生失去耐性,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去除一点糟、坏、旧,添加一点新、活、实,就可以创造每个人的教学传奇。
第三,育人在先,教书在后。我最担心的是这位学生。我怕我的言行会长期留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成为灰暗的心理,对后续教育产生障碍。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入学前有着充满好奇的双眼,几年的学习生涯会让他的双眼变得呆滞,不再对任何事务充满新奇。是不是我的所作所为也会对这位学生有很大的伤害,让他本该敢说敢做的本性从此消失?从此对任何疑问都不敢向老师提出?变得只会接受不会质疑?另外,令人可怕的是,教师的语言伤害孩子过深,一部分性格较强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距离,故而以怨报怨,与老师作对。他们通过与老师相反的价值观和信念来平衡心理,从而达到反抗老师的目的。其后果会使孩子离开老师所期望的育人目标更远。
但我暗自庆幸,我现在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但同时,我也暗暗下决心,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为人师当以师表,师德为关键,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因为你的修养和人格会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个榜样。而要做到这些,我深切地知道,我们永远不能丢失一份“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