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时因打庆大霉素导致双耳全聋的周婷婷,在父亲周弘的赏识教育下,成长为我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并留美攻读博士学位。周弘刻意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自己的一双慧眼和爱心,生动渲染,使孩子潜在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彩。让女儿做应用题,十道只做对一道。他对女儿讲:你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做对一道,太了不起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碰都不敢碰。女儿听罢自豪极了,于是越做越爱做,最终以数学99分的好成绩考入初中;看孩子的作文,挑几个好句子用大红笔勾出来大加夸奖,让孩子大声朗读,全家人一起为她鼓掌为她欢呼,于是孩子越来越爱写,10岁那年便写出6万字的科幻童话。这就是赏识力量。
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运用于教育实践,使我惊喜绵绵。
案例一:“视而不见”
每个人都知道,生命的第一要素就是阳光,缺少阳光的生命必然生得矮小而萎缩。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爱与赏识犹如温暖的阳光使生命灿烂而多彩,没有爱与赏识的生命则充满了阴暗和自卑。
我们在教育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孩子,属“乖巧型学困生”,他们比较内向,平时不大吭声,接受知识比较慢一些,对待学习他们从不偷懒,但就是效果很差。在同学们眼里他们没什么地位,选什么从来不会有他们的份。说实话,所有的孩子中,这类孩子活得最苦,他们付出了努力,却从来得不到认可,很少尝到过成功的滋味,于是他们开始不信任自己,害怕学习,学起来就越发吃力。对待这类孩子,通常他们做错了我们会给予帮助,但一讲再讲还是错,我们就有可能不耐烦,就会生气。
我教五年级语文时有这样两个孩子,张平和高宇,他们不愿意和调皮的男孩坐,主动要求做同桌,其对学习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他俩学习很努力,但就是成绩不好。看着他们常常被失败和懊丧的情绪笼罩,我真心疼又困惑,从我个人来讲,我从来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为什么在他们身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呢?我刻意寻找他们身上的潜能,最后决定以作文为突破口进行尝试。他们俩的作文都不尽人意:一个语句不通,东拉西扯;一个无话可说,干巴巴的。以前我总是批注他们的缺点,甚至毫不留情地大笔一挥:重写!现在我改变了一下策略,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相反,常常用红波浪线勾出他们的好词句。批语也故作夸张: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题材呢?这个句子用得太棒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没学过呀,你竟然会用了,真了不起!我在评讲作文的时候把他们的好词句推荐给全班同学欣赏,并故意当着全班问他们怎么得来的这些好词句。他们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书上看来的,我就顺势对全班说:“同学们你们看,由于他们俩爱看书,作文进步真不小!”你猜怎么着,这两个孩子开始比着看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时间,你让他们做一次摘记他们做二三个;你让他们组一个词,他给你有多少组多少。倒把我吓坏了,告诉他们不必这么累,他们说喜欢,真的是让我又好笑,又感动。让我惊喜更感到神奇的是,前后不出一个月,在这里我必须申明,两人的作文突然之间真的就进步了,现在不仅都能做到具体、通顺,而且不时有精彩的句子出现。连数学老师也惊奇地问我:“高宇和张平怎么回事,两人好像在比赛,数学越学越开窍了!”我想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奇妙之处吧,惊喜之余我也感到困惑,为什么同样的学生,以前同样认真学习却始终失败,现在却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快乐呢!思来想去,发现力量来自于被人赏识,从而有了自信。举个简单的例子,相邻一步之遥的沟壑,如果很浅,你一定会毫不迟疑并且很轻松地跨过去,但如果是万丈深渊,你敢吗?至少,你不会这样轻松。而事实上你并不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呀?为什么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这就是信心的力量!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之后,他们会把事情看得简单而轻松,从心理学上讲就是消除了过度的焦虑,就能正常地发挥他们原有的水平。所以,对待这类乖巧型孩子,树立自信是开启他们心智的金钥匙,自信没问题。
案例二:“投其所好”
张昊在年级内小有名气,头脑灵活,知识面广,说点见解和新词常常让全班同学听得一愣一愣的。但他的毛病不少:瞧不起同学,而且容不得别人说他半点缺点,否则拳头相向;上课不守纪律,蛮横无理,没人能管。我眼见着他的这些致命的弱点,心里很着急。弄好了,这个孩子肯定是人才,弄不好,容易走极端。我知道对这类孩子采取高压手段是不行的,必须要想办法使他信服你,并且觉得你比他高一筹,他才会接受你的建议。我决定从他的爱好着手,他可以说嗜书如命,其他同学下课疯玩,他(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却捧着书架上发黄的《宋词》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上课也看。从我内心来说并不反对他这样做,就冲他这点,我就打心眼里喜欢他,因为对书的兴趣远比一堂语文课重要,能够理解唐诗宋词的意境远比分段强得多。我决定“投其所好”,告诉他:如果他觉得课堂上的东西没问题可以看其他书。他可不客气,以前还遮遮掩掩,现在堂而皇之地拿到上面来看。我呢,觉得是有些不顺眼,但有言在先也不好意思管他,只是常常问问他看了些什么书,与他交换一下看法,发现他的独到见解不忘表示佩服,我没看过的就请他借来看看,也给他推荐好书。毕竟多读几年书,没过多久,他就发现关于读书和作者我都比他知道得多。从我经常找他变成他经常找我借书看,而这时候我们班受他影响已经崛起了几位新秀,与他不相上下,课堂上的争论、辩驳之风恰好迎合了他好胜的个性,看着他和同学争得不可开交,作为老师作壁上观,适时点拨,其乐无穷。
中国有句古话:爱其师,信其道。现在他已从“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变成了课堂讨论的中坚力量。而且在我的建议下,他也开始试着克制自己听不得意见,爱动手的毛病。从同学们齐声声讨到现在选他当班干部,可见他真的改了不少。通过这件事情,我对赏识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块老树根在樵夫眼里只是一块柴火,在木匠眼里只是一块没有用的烂木头,而在雕塑家眼里却将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当然这块树根落到不同的人手上,其结果可想而知。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不以欣赏者的眼光去洞察孩子身上潜在的美,那么将会有无数件精美的珍品被我们当作柴火和烂木头毁掉。
从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赏识的力量是神奇的。赏识是一种爱的方式,爱是一种宽容。“一个人经历一次宽容,就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教育的宽容就是包容学生之错误,接纳学生之失败,但又不是放纵或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它是一种教育的心态、智慧和策略。我们要用期待、欣赏的态度去贴近每一位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变化、学习需要和思想状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给学生一个宽容的微笑可以抹掉学生心灵上的阴影,一个宽容的眼神可以缓解学生身上的压力,一个宽容的动作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理想的火花。”这需要老师在赏识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摆正位置——站在“好朋友”的立场上,用你的一双“慧眼”刻意寻找,蓄意夸张,注意策略,建立多种衡量标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开辟多种检测途径,才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我们都拥有一双“慧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