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坐哪儿呢
发布时间:2010-1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范晓芬

 

让他坐哪儿呢
 
“让他坐哪儿呢?”我的心里一直在盘算,在分好班得知他在我手里的那一刻就开始。“让他坐哪儿呢?”真令人头疼。
对于他的情况,上至校长,下至每个老师,甚至每一个学生都很清楚。而我这个已上了他两年音乐课的老师,更是领教得都怕了。那时,每次上音乐课,我最怕上他们班的课,因为有他,真的很累很累,光维持课堂纪律都够你受的,而且还都是无功而返。
“出皮出骨!”,这是所有老师对他的评价。这中间,显示出了老师的无奈。
“该让他坐在哪儿呢?”讲台前吗?绝对不能了!以前他不就坐在讲台前吗?可是在上课的时候,他依然时常回头作怪样子,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当你恨恨地瞪着他时,他就把左手或右手的食指放在张得大大的嘴巴里,对着全班同学,或干脆对着你傻笑(这是他惯有的动作,张大嘴,笑,无声音的笑,手放在口里)。这真无异于猴子在耍把戏,学生、老师不都成了观众?
一堂课要是只有这么一次意外,那算是好的了,更让你忍无可忍的是这样的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到这个班去上课真是受罪。而这个班的学生也好象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宝贝”而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可是拿他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唯一的法子就是把他带在身边,自己够得着的地方,要不下课也别想让你安稳。他的事多如牛毛,学生的告状频率也高得惊人。
“该让他坐哪儿呢?”
最后一排吗?这样,观众就只有老师了,他会无趣的,不就可以收敛了吗?学生不就可以安心了吗?可是,还不行。家长是不喜欢自己的学生被老师安排在最后的,况且又不是身高的原因。再说他的爷爷可是位小学校长啊,虽说退了休,但也总不能不给面子吧。
思前想后,我还是试试中间吧,最起码观众可以少一半啊。最好还要给他找个“百毒不侵”的同桌。文静、自觉、成绩优秀的女生会比较理想的人选。还不能让他坐在第一排,免得又让别人当观众。于是,我把全班一个成绩很优秀的、最文静的女孩安排在了他的旁边。但我心始终忐忑不安,一是为他今后的表现担忧,二是担心那女孩的家长会来校向老师强烈反对。别无他法,我赌一把吧。
开始的几天,我小心翼翼,不去惹他(无非是少看他几眼,对于他的怪相也不怒目相视,而是用目光一扫而过),生怕惊动了他,他又惊动其他人。他也好象浑身不自在,可能是从未受过如此待遇吧,正常模样多了,怪样少了。
几天的相安无事,我大喜。于是我又换新招:表扬。其实他除了喜欢搞点事出来哗众取宠,招惹是非之外也算是个聪明人,我不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聪明、乐于助人、表现有进步,还找他单独谈话表扬,还大张旗鼓地通知他父母来校告诉他们:你们的儿子进步了,近来表现非常好。原本不安的父母总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还真有点受宠若惊之感。
以后的日子,我开始有点受宠若惊了。他变了!收敛了!安分了!期中成绩也考得出奇地好。
我的无奈之举居然有此收获,我暗自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把讲台前的位置留给他,庆幸自己挽救了一个学生。与此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现在大凡老师可能都有一种思维定势:教室里坐前排的学生“好”的少,“坏”的多。这话我说给好多老师听过,他们总是会心地笑听。老师们这么想,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包括那些所谓的“差”生,这时都会变得特别聪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这些学生被老师安置在这些特殊的位置上,这些特殊的位置有没有产生特殊的功效呢?不可否认,可能某段时间有,但更多的是愈演愈烈。那些被安置在特殊座位上的学生变特殊了,不论老师这么认为,同学这么认为,连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有时缺点越是强调越会成为缺点。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即通过“人我效应”的方式(“我看人们怎样看我”的方式)而形成。自我形象一旦确立,便会化为制约和塑造自我行为规范的一种内在力量。未成年的儿童和少年分析和批判能力有限,往往容易盲目崇拜、服从“权威”(家长、老师常是他们心中的权威)。他们通常不能因自已有缺点而力争把缺点改掉;相反,他们会因为这些缺点的标签而把自己定位于某一类人。
渴望被相信、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精神需求。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要欣赏每一个学生,就象欣赏自己的孩子身上的优点那样。对于学生身上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好好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冷静对待。不能简单粗暴地一训了之,也不能总揭其“伤疤”,这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也在所难免,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现象。凯兴斯坦说过:教育的特征在于爱人,谁若活着不爱别人,他就根本不配做教育家。作为普通的老师,必须充满爱心地投入工作,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严父的气度,慈母的胸怀,客观、冷静地对待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误。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励他们扬起希望之帆。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